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住宅 #水源整建住宅、嘉禾新村 ] 偷走水源快速道路旁,那些好像被邊緣化的城南居住記憶 #中正區 Zhongzheng Dist/ 台北市 Taipei City



一般遊客造訪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都是從汀州路上的入口進出,很少人會到公園後面走走吧!因為這邊機車位不好停,也是從汀州路騎過來的賊們,就順著小巷子停在後面的公寓間。畢竟這裡是住宅區,大家停機車也比較隨性,不然台北很容易被開單子。晃完了主題公園草地上的市集後,看天色還未暗,就對這些有編碼的老舊住宅感到好奇。


建築體的紅磚,以及成排的造型,會讓人聯想到不遠處的南機場一期,不過這裡可沒有南機場知名的旋轉樓梯。就像台北常見的公寓都市景觀,各式突出的遮雨棚、鐵窗,可能有幾棵雜草恣意地往外牆生長,都讓這個社區充滿著生機。西側有著車速極快的水源快速道路,東側則隔著開放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封閉的螢橋國中以及替代役中心,才能抵達汀州路。


位處台北市邊緣地帶,就連防火巷內的貓咪都懶洋洋的,看著不斷從後門破洞跑出來的老鼠進出搶食。老鼠原本很戰戰兢兢,後來發現貓咪根本就沒空鳥他,就更肆無忌憚的吃了起來。原本很怕老鼠的賊,看到這個場景,也不自覺地停下腳步,看這場相安無事的貓鼠大戰,或說他們根本就沒有戰。沿著學校圍牆旁小巷走,裡面的貓兒真的挺多隻的。


社區雖然略顯雜亂,但相較於南機場的商業模式,這裡真的就是純住宅區,生活的痕跡也多了些。有這麼多貓咪,可能是這邊老鼠多,也有可能是這邊有住戶很喜歡養貓(雖然有機會造成鄰居間嫌隙),或者是被曬在外面的鹹魚乾吸引。這是賊第一次在台北市的社區中看到這樣曬鹹魚的,還滿厲害的,曬咸菜就算了,難道不會怕貓咪來把魚叼走嗎?



這些老舊公寓是「水源整建住宅」 是民國五十七年到五十九年(1968~1970年),政府為修建淡水河沿岸堤防,拆除原本河岸違建,安置拆遷戶,而以「整建住宅」的一批國宅之一。不過與南機場一樣,當初興建時未考慮後來的居住需求,建物空間狹小,每戶僅8至12坪,居民也相對弱勢。居住多年後,環境品質也逐漸惡化,在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被劃定為都市更新地區。社區中這面三顏色的磚牆還滿搶眼的,其實簡單的顏色,就能讓視覺有不同觀感。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因捷運新店線和新蘆線在銜接處通風井開挖施工造成湧水,導致臨近地區地盤下陷,整建住宅第一期是最近的收災點。社區組成「林口社區受災自救會」自辦都市更新,並於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完成十三層樓的「水源麗景」社區。


接續著水源麗景的案例,水源路整建住宅四、五期於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就成立更新會,社區住戶自己擔任理監事,說服住戶同意都更蓋大樓。而新大樓取名為「蘭亭苑」,是地下四層、地上十三層的建物,原本的住戶最低可拿到二十坪,遠比整建住宅居住空間還多。

現在所看到剩餘的十棟建築,是水源路整建住宅二、三期,談都更就沒有前面兩個案例如此順利。因為住戶達450護,產權極為複雜,都更案因此延宕了十五年。不過台北市政府在去年推動公辦都市更新,水源二、三期都更駐地工作站也在去年揭牌,要在水源高架橋旁看到這種國宅生活場景可能很快就要變成過去式了,要看貓咪抓老鼠的盡量趕快去喔。

穿越整建住宅後面的小巷,會看到另一座看起來比整建住宅晚近年才蓋的高樓,這幾棟高樓蓋的還滿緊密的,也使住宅間的馬路不大,壓迫感十分嚴重。


嘉禾社區是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完工的改建國宅,原本是「嘉禾西村」,隸屬於國防部。因為房屋老舊,居住空間俠儎,也缺乏公共設施,後來就改建成現在的挺高的高層國宅。不過賊還是覺得家和社區沒有什麼公共設施的感覺,倒是客家公園成為社區附近唯一的綠地。不過以水源路這一段的橫切面來看,整建住宅更新案、整建住宅、嘉禾社區以及嘉禾新村呈現四種不同的居住空間與氛圍。



嘉禾社區的門樓入口是在水源路,水源路車流量不多,雖然臨河道感覺被邊緣化,但去台電大樓或是古亭、公館都還算方便。沿著水源路可以慢慢走到永福橋那邊,只是這裡的人行道不寬,走起來沒有很暢意。水源路是一條很長,沿著新店溪,橫跨中正以及萬華兩區的道路,不過車子走旁邊的水源快速道路會比較方便。會取名水源是因為它尾端接的永福橋邊,有日治時代的台北水源地。


這個鐵門應該是「台北市替代役中心」的後門,沒有機會參觀裡面,不過有看別人的部落格,建築內部也展現了替代役們閒暇時間的繪畫天分,滿酷的。話說台北市替代役中心原本是三軍總醫院舊院,建立於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後來改由北市府兵役局管轄。三軍總醫院因為它的十字樓及內部的附屬設施極具保存價值,而於去年(2018年)被列入文化資產保護,但在登錄審查期間也有爭議衍生。


爭議的發生是有委員建議將舊三軍總醫院舊址全區保留,但台北市都發局認為該區也被包括在未來會成為防災公園的「三總舊址水源地區防災型都更計畫」,若全區被指定,就會失去未來成為防災公園的功能。除了三總舊址會配置公宅成為災難應變收容中心,以及直升機起降空間外,旁邊的嘉禾新村以及學人新村都被列入都市計畫範圍內,而嘉禾新村更是過去台北市政府面臨最大的保存議題之一。


昭和七年(1932年)臺灣總督府公告《台北市都市計畫》,選擇水源地周圍規劃了兩處都市計畫預定公園,嘉禾新村座落之土地被劃入當時水道町的八號公園範圍內。公園西側鄰近紀州庵以及當時的川端橋(今中正橋),東邊則是水源地,範圍極為遼闊。昭和十三年(1938年)八號公園部分開闢,但後來面臨戰爭時期,公園東南側,也就是現在台灣大學水源校區土地,改作日軍砲兵聯隊營房基地之用。


二戰結束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原日軍砲兵聯隊營房所在地成立「臺灣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後來給為「臺灣省訓練團」。國民黨政府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遷台後,國防醫學院於臺灣省訓練團團址復校;聯勤通訊兵亦於鄰近民地及軍方公有地設立「聯勤通訊器材修理廠」。後來有不少城鄉移民遷入新店溪沿岸,成為違建戶。


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聯勤通信修理廠廠遷至桃園中壢通信基地勤務處,國防部便將嘉禾新村範圍內之原通信修理廠房隔間改為眷舍,正式成為「嘉禾新村」。為何會稱之為嘉禾,是因該地區於改制前曾為聯勤系統「嘉禾演習」之指揮所。同年,美國醫藥助華會募款興建國防醫學院的學人新村。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水源快速道路延伸工程,不少永春街聚落居民遷離。

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台北市政府對永春街居民提告「占用市府與國有地」。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嘉禾新村眷村改建計畫開始協調,兩年後台北市政府將本地區變更為防災公園用地。2010年開始,因都市計畫變更,永春街居民組自救會抗爭,但也有列管眷戶依序點交眷舍遷出本區,遷往嘉禾新村住戶遷建基地,位於萬華區的「樂群花園新城」。民國一百零三年(2014年)永春街騰空土地開始整地。


同時,民眾提報提列原軍法處周遭將官住處、水道町日式宿舍(料亭)為文化資產,建築都在永春街131巷內。而台大城鄉所以及關心眷舍保存的民眾發起搶救嘉禾新村連,並成立「好勁稻工作室」,要求文化局將「聯勤嘉禾新村眷村」全區申請為文化景觀。對了,忘記提剛剛講到的嘉禾社區為嘉禾新村西邊,而東邊則是所提的聯勤嘉禾新村眷村文化資產範圍,不過最後僅保留永春街131巷1號、永春街131巷5號、永春街131巷3弄1號、3號、4號及防空洞。


嘉禾新村是屬於聯勤眷村,不同於其他軍種的眷村,是依工作單位人員居住需求而興建的聚落,所以多在廠房旁(就像四四兵工廠的四四南村)。嘉禾新村是由原聯勤通信修理廠庫發展出來的,住戶也多為工廠員工。原本台北市有28處聯勤眷村,但因國民住宅或專案住宅改建,過去保存比較完整的聯勤眷村,僅剩下嘉禾新村一戶,不過現在也都拆光,只剩下那幾棟列為文資的保存著。


嘉禾新村的建築是由日治時期遺留的建物,以及原聯勤通信修理廠庫隔間而來或自力營造之眷舍,當初分發是由國軍管理單位依各眷戶之軍階,給予不同大小的土地面積,由各眷戶自行劃地後建造,屬「公地自建」的新村,所以它的空間格局比較錯亂,有走在巷弄的氛圍。主要被列為文化資產的是被俗稱為將軍弄的永春街131巷,不過為了眷村歷史的完整性,保留的建築物也是有經過取捨。


雖然嘉禾新村被拆除,但在永春街兩側和巷弄間還有不少過去城鄉移民自立營建的房屋。雖然在政府眼中他們會是城市治理中需要被處理的對象,像他們就被納入防災公園內,但永春街這條位於新店溪旁的邊緣地帶,卻有著他們安生立命的家園。未來防災公園的設立,看似會以弱勢住戶的居住權為優先,但都市發展一切都充滿未知數,居民也只能且戰且走。




參考文獻:

68歲阿嬤 翻轉上百戶老宅變新宅

一個臺北市城南整宅社區的再生

北市首例整宅都更案 水源4、5期今上樑

首頁 實績 三總舊址水源地區防災型都更策略規劃暨調查作業(含嘉禾新村)」委託專業服務案

臺北市水源路第五期整建住宅工作紀要

見證台北城聚落發展 北市嘉禾新村再增1歷史建築



5,24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