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中部的會安古城,算是越南近期滿受歡迎的一個觀光景點。對台灣人而言,現在有廉價航空直飛會安附近的大城峴港(Đà Nẵng),叫個計程車或是在峴港租機車,半小時的車程就可以到古城。因為賊爸的關係,賊去過不少次越南,會安就去了三次。因為我們通常都住在峴港,有一次還是連兩天騎機車到會安玩,早知道就住在會安了。對長輩來說,會安應該是滿有趣的地方,大家也可以考慮帶家裡的長輩去玩會安!
對賊賊來說,會安之所以迷人,除了黃色古城真的隨便拍怎麼美之外,混雜過去與當代的街頭風景讓人有時空交錯之感,例如一名西方背包客與越南女街販,為扁擔內的水果討價還價,背景雖然是泛黃的會安老建築,但店內卻是會安當地的時尚品牌。這一切看似矛盾,但在會安卻十分合理,觀光帶給會安的「全球化」,雖然不斷促使會安在改變,但骨子裡的會安卻依然存在。
也許會安早就習慣這樣的變動,作為一座從十六世紀就開始的港口城市,除了佔多數的中國、日本商人外,就連荷蘭、葡萄牙人都將會安當成重要貿易據點,這些不同文化帶給會安的動力不可小覷,也逐漸形塑出會安特殊的城市文化結構。會安的考古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世紀,分布於越南中部的沙瑩文化(Sa Huynh),被認為是後來占婆文化的前身。在沙瑩文化時期,人們已經可以製作鐵器,且考古遺址中發現到許多並非產自越南的器具,證明早在十六世紀的港口城市前,沙瑩文化就已有頻繁的海上貿易。而會安也是沙黃文化據點之一,在古城內的來遠橋附近也有間沙瑩文化博物館(The Sa Huynh Culture Museum),有興趣可以參觀!)
沙瑩文化結束後,就是比較知名的占婆(Champa)文化。在會安附近有一座占婆考古遺址「美山聖地」(Mỹ Sơn)被列為世界文化襲產,有機會再趁介紹美山時,寫一下占婆遺址好了。不過在這邊要先注意,會安在占婆統治下,已經有後來成為重要港口的雛形。隨著越南人開始因港口貿易而移入會安,也逐漸形塑它成為一座港口城市。從十五世紀末期到十九世紀,會安奠基於占婆時期的基礎,深水港的優勢,再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除了吸引其他地區的越南人移入外,也吸引著外國貿易船隻停靠、交換貨品,特別是來自中國與日本兩地的商人。甚至有些中國與日本人選擇在會安定居,並各至形成聚落和市街(這在後面會再次提到)。
十九世紀,法國逐步展開對越南的控制,並於1884年開始殖民越南。有鑒於秋盆河的逐漸淤積,會安港口越來越窄,河床越淺,不利於新型蒸氣床航行於河道上,河流運輸逐漸被陸路運輸取代,再加上法國殖民政府有意發展峴港的港口,會安的商業發展開始停滯不前,逐漸成為一座沈睡的城市。然而,會安大部分的建築其實都是興建於法國殖民時期,所以在建築風格和裝飾上頗有法式風情,少部分才是十七世紀的木造建築。此外,西方商人都稱會安為「費福」(Faifo),若看古地圖,會發現直到二戰前,地圖上還是寫著Faifo,而非Hoi An,現在在古城內也可以找到以Faifo取名的餐館。
稍微介紹會安的歷史,那就讓賊賊帶你進入會安古城內,偷走更多會安的故事吧!
離會安最近的機場就是峴港國際機場了,通常遊人都會玩這兩座城市,因為車程也只要30公里,租個機車就可以囉!在觀光上,很像兩個互利共生的城市,但在峴港發展前,會安可是一座大城市。不過也許是世界襲產限制住會安的發展,峴港這座城市在近年擴張的也滿驚人。從峴港騎機車,若看到翠綠的稻田就代表,你即將看到會安鵝黃色的古城建築。
談到當代會安的觀光發展,這地方一開始其實沒有太多人知道,畢竟它就是一座失落的城市。80年代,因為蘇聯與越南同屬共產國家,有一些俄國人會到越南度假,最主要是去河內或峴港,也會順道遊會安,他們成為會安首批迎接的「觀光」客。接著,越南政府給了會安「老河內」的名號。
1983年,老河內的名聲被一名在研究會安附近美山考古遺址的波蘭歷史學家 Kazim 知道。他來到會安後,被會安保存良好的老建築經驗,卻也發現越南官方並沒有對會安進行研究。
這名歷史學家不斷鼓吹政府保存這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城。1985年,河內當局召開國際研討會,並將會安列為國家文化襲產。在此同時,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 )也在書中將會安大篇幅介紹,也增加了會安古城的知名度。90年代,越南政府積極推動將會安指定為世界文化襲產,而會安也成功在1999年列名,是繼1993年的順化古城後,第二個被登錄世界文化襲產的襲產城市。
會安這座世界文化襲產的核心區有30公頃,緩衝區則有280公頃。整個世界襲產區內,估計有超過一千座老房子。當然,會安被登錄世界文化襲產的理由很重要,能夠讓我們了解會安之所以重要的核心。教科文組織認為,會安古城是15世紀到19世紀間,保存良好的港口城市代表。它的建築與街道計畫反映了會安受越南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合的影響。
會安之所以保持那麼完整,其實也多虧於峴港的崛起。會安在十九世紀中期開始進入地沈睡狀態,間接保護了這些老房子免於開發的威脅。然而,登錄世界文化襲產這件事,讓會安從農業城市轉變為觀光城市,觀光人口直線上升,近年更是達到每年七百萬的拜訪數量。雖然成為國際觀光景點,卻也衍生出一些問題,像是公共建設不完善,秋盆河在農曆十月易淹水;還有私人住宅該如何修復等,都成為襲產城市該面對的問題。
從十五世紀開始,中國與日本的商人開始聚集在會安,這座城市也被分成兩個部分:中國區與日本區。兩區是以會安古城內的地標「來遠橋」做區隔,在來遠橋以東是中國區;來遠橋以西是日本區。來遠橋是座木橋,由日本人在1953年興建,兩年後完工,因興建和完工的年份分屬猴年和狗年,所以在橋兩頭分別有猴子和狗的石雕。也因是由日本人興建的,觀光客多稱呼這座橋為「日本橋」。
來說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怎麼會聚集於會安呢?明朝於1371年因倭寇而實施海禁,寧波之亂後,1549年明朝與日本斷絕貿易關係,僅能靠琉球進行仲介貿易。1567年明朝放寬海禁,許多福建商人開始進行走私貿易。豐臣秀吉在十六世紀末平定日本連年的動亂後,為保護及鼓勵海外貿易,除了取締倭寇外,也開始於1592年核發「渡航朱印狀」,以區辨商船與海賊船。雖然明朝無法直接與日本貿易,但兩國商人仍能在東南亞港口進行貿易,會安就是其中之一。
每當冬季,東北季風吹起時,這些往東南亞的船隻變準備出航,大約四十天能抵達會安。大家可以想像那時會安港口擠進了來自各國商船,以及貨物堆滿港口的景象。當時主宰會安的廣南國阮主有優先選購貨物的權利,通常是選擇廣南國缺乏的銅器。
而日本人帶來的白銀也是主要交易貨品,進而與中國換取絲綢和瓷器。回到來遠橋,在橋中間有一座寺廟,供奉著北震武帝(Chua Cau)。目前看到的來遠橋並非一開始所建的木橋,這座橋曾經經過多次摧毀而改建,現有的橋大約完工於十八世紀。話說,來遠橋重要到越南兩萬盾的紙鈔上都印有橋的圖像。話說來遠僑人很多,在來來往往之際,還是得小心自己的隨身物品!
來遠橋東側的華人區十分熱鬧,華人特徵也很鮮明,在人潮洶湧的陳富街(Trần Phú)可以看到許多華人會館、寺廟有許多觀光客進出。與大多數的南洋移民一樣,越南的華人移民會建立「會館」(通常是地域性的)做為社群間的網絡,會館內通常也會祭祀祖先和神明。越南的會館分成兩類:第一類是五幫會館,依照原屬的籍貫來區分;第二類則是明鄉人主導的明鄉會館。
會安古城內的五幫會館,包括「福建會館」、「廣肇會館」、「潮州會館」、「瓊府會館」和作為五幫會館的「中華會館」。若將來遠橋當作起點往東走,離橋最近的是「廣肇會館」。廣肇會館於1786年,廣是指廣州市、肇是毗鄰廣州市的肇慶市,屬一間廣東人的會館。廣肇會館的中庭有一條盤旋的巨龍坐鎮,頗為大氣。會館內作為廣東人信仰中心的廟宇祭拜對象是關公,正殿後牆上也有關公的浮雕,頗可愛的。
沿著陳富街(Trần Phú)繼續往下走,左手邊會看到第二間會館,「中華會館」(Trung Hoa Assembly Hall)。中華會館是所有會館中最老也最迷你的,於1773年由廣東人所蓋,後來成為不分其所來自地域,由中國移民共同使用的會館。至於中華會館裡面所供奉的神祇是「媽祖」。據說中華會館曾藏有一件「五百年遺鼎」,上面有提及「江浙會館」,也有人推論早期華商實來自於江浙地區,可惜古鼎遺失無法考究。
先跟正在閱讀此篇的你/妳說聲抱歉,賊賊找不到剩下三間會館的照片,但基於完整性還是把他們快速說完(雖然會圖文不符),等到下次賊賊再去,會重新放上照片的。中華會館不遠處就是「福建會館」(Fukian Assembly Hall),與廣肇會館一樣有著大牌坊。福建閩商來會安後,先建立了一座茅草廟,勢力穩固後於1757年改建為「金山寺」,也就是牌坊上所寫,不過這個牌坊是近代才新設的。
雖然這樣顧左右而言他還滿奇怪的,但還是讓我們繼續介紹剩下的兩間,賊賊不見照片的會館。過了中央市場,在會安布料市場的對面有一間漆上紅色,與整個會安黃色街景相當不和諧的「瓊府會館」,這是由海南商人所設立。會館中的「昭應殿」,祭祀的是 1851 年,從海南前往越南順化經商,卻慘遭當時阮朝巡兵殺害的 108 位海南移民。事實上,昭應公(兄弟公)的信仰是海南漁民的海上信仰,起源於明代,隨著飄洋過海的海南人,流傳到東南亞地區。
位在陳富街最東邊的則是「潮州會館」,會館內祭祀的是「伏波將軍」,該位將軍被認為是鎮壓越南「二徵起義」的東漢名將馬援。其實馬援鎮壓徵氏姐妹的故事,有越南和中國兩邊不同的歷史詮釋角度,但我們還是要注意「女性」在越南歷史中的角色。
除了幾間會館之外,往回走到中央市場,在市場對面有一間會安古城內最古老,也頗具規模的華人廟宇「關帝廟」。關帝廟建於1653年,比最老的中華會館還要早一百年,可想而知華人在會安的定居可能要比經商更早了些。不過有另外一種說法,在1444年,出身福建泉州的明海和尚來到會安,創立「祝聖寺」(Chuc Thanh Pagoda),可能會安最古老的廟宇另有其廟。
在關帝廟後方有一間「明鄉佛寺」或稱「明鄉萃先堂」,它乘載了「明鄉人」一段特殊的移民經驗,以及不同於前面所提到各會館移民華人的認同。明末清初,一些不願臣服於滿清政府的明朝遺臣流亡到越南(以陳上川和楊彥迪為首),並自我認同為「明鄉人」的族裔團體。控制越南中部(包括會安)的廣南國阮主阮福瀕收留他們,意圖在借助他們經驗開發南方疆土,並納入當時以「亭」為中心的行政體系。
當時他們稱自己為「明香人」(帶有維持明朝香火之意),後來又改名「明鄉社」。明鄉人早期雖居住於廣南國領域內,確保有對明朝的認同,表現在身穿漢服以及維持原本的生活方式,但他們依然在廣南國的官方擔任要職,對廣南國的發展有些貢獻。
1771年,阮氏三兄弟在廣南國境內發動西山起義,結束了越南長達多年因鄭阮紛爭而導致的分裂。1829年,阮太祖下詔稱明鄉人不得返回中國,明鄉人也逐漸在地化。
除了來遠橋可以作為探索會安古城的起點地標外,在古城東南方有一座老市場,雖然同樣是這個城市習慣的黃色建築體,但會安中央市場較大的量體,以及垂降的屋頂足以讓它成為古城內的另一地標。再加上環繞在市場周圍的小販,雖然整體上頗為凌亂,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骯髒、不衛生,但對熱愛市場觀光的賊來說,會安中央市場絕對是來會安不可錯過的景點啊!
會安的市場即使到下午都還是人滿為患,市場內的菜販、肉販可能不會賣很晚(也許有營業時間限制),反倒是市場周圍的攤販都擺到挺晚的,也許有交接班也說不定!?
就像台灣的傳統市場一樣,越南的市場周遭交通滿亂的,觀光客、摩托車、腳踏車全都混在一起,還有挑著扁擔沿街販賣的流動攤販,馬路也被攤販佔據只剩下一點路可以走,但在市場上可以吃到比較便宜的越南小吃。
若從當代會安古城的觀光來看,來遠橋以東的華人區比西方的日本區更為熱鬧,無論是餐館、紀念品店、服飾店、咖啡廳、畫廊都比對岸來的多。 可能是因為會安中央市場就設於華人區,帶動了整個商圈的興起,又或是這裡還保留了不少具有「華人」特徵的襲產,像是會館和寺廟,顯得較有特殊性而能吸引觀光客。
其實除了市場本身之外,會安古城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或許應該說它還是維持著過去港口城市活絡的貿易型態。只不過交易的貨品從銀銅、絲瓷變成小吃、紀念品;對象也從其他各國商人,轉移成前來會安旅遊的觀光客,不過中國與日本人還是佔滿大比例。會安的觀光真的養活了滿多人,希望將來可以看到一篇論文能夠勾勒出會安觀光勞動人口的圖像,特別是女性。
古城內除了小吃以及常見的紀念品,如燈籠、版畫之外,還有很多服飾店,這也讓會安古城與東南亞其他世界襲產城市產生差異。而且這些越南服飾店不只是販賣低價的觀光 T-shirt,還有一些店很潮、很時尚的店,甚至也有那種看起來像精品,融合了越南傳統服飾和西方版型的服飾店。所以賊第一次到會安時就對這個景象非常驚艷,沒想到越南或說古城可以這麼時尚!?
賊賊其實對會安怎麼會有這麼強大的服飾產業充滿好奇,卻沒有找到一個確切定論的資料。有學者認為許多拜訪香港和曼谷的遊客想要找一個能夠較便宜製作衣服的地方,而擁有許多裁縫師的會安成為好選擇,便開始有許多當地人開始他們的裁縫事業。
賊在猜想是否與港口城市時代,會安有大規模的絲綢貿易,逐漸讓會安成為越南一流的裁縫之都。也因為搭上世界襲產的觀光熱潮,再加上越南的傳統服飾 「奧黛」(ao dai )所呈現的優雅曲線,深受外國人喜愛,開始有許多人會到會安訂做屬於自己的奧黛。雖然賊不知道這些買奧黛回去的外國人時否真的會在原鄉穿上它,但穿上奧黛走在會安街頭,真的有風情萬種的感覺。
奧黛之後,在會安裁縫一件衣服的價格比觀光客國內便宜,進而促使他們選擇到會安定做雜誌上那些高級品牌的衣服(當然質料不會一樣),才讓會安有越來越多縫紉店。走進越安布料市場,會看到不少外國人在選購布料,以及等待自己製作好的衣服。
當然不只廉價的縫紉店,會安也開始有歐美人士開設高級的服飾自創品牌,畢竟在越南的勞動力還是比較便宜。
在街上也有許多賣畫的小商店,有些裝潢的也滿有質感,雖然有些店主會標榜自己畫的,不過賊也不敢確定。但真的滿多畫都滿好看的,主題也都以會安街頭為主。話說會安周遭許多小村莊,都還保有傳統的工藝,像是造船、瓷製品(Thanh Ha Village)、木刻(Kim Bong Village;)等。如果有喜歡的商品可以問看看店家是否從這些村莊而來,可以助長村落的經濟,也能維持會安與這些小鎮的關係。
如果不喜歡比肩接種的感覺,那就到來遠橋對岸的日本區,雖然早已不見當年的東洋氣息,卻比中國區多了幾分寧靜。有些隨著朱印船來到會安的商人,開始聚居於港口內,並在十六世紀末形成「日本人町」。這些日本僑民主要從事仲介、買辦和通事等中間人工作。然而,隨著1635年德川家康幕府禁止日本人出國,便中斷了「朱印船貿易」,日本人町逐漸沒落,大部分日僑都與越南人同化,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為日本人。
最鼎盛時期,據說有超過一千名日本人居住在會安,現在只剩下來遠橋能夠作為明顯的日本標誌。據說還有日僑墓碑,但在哪裡可能就需要人指點迷津了。賊賊滿喜歡走來日本區的,過橋後的陳富街舒服許多,尤其兩旁都種滿了大樹,看看老建築前的藝術品,非常愜意。滿推薦走進一些小巷子,除了找間自己覺得滿意的咖啡廳坐下來,休息一下之外,也能看看會安古城巷弄裡的居民生活。
夜幕低垂後,會安的另一種美才要悄悄上演。早上在秋盆河乘坐舢舨的人並不多,可能豔陽太大,觀光客提不起興致,游渡在河上的幾乎都是當地人。隨著太陽西落,會看到載著觀光客的舢舨一班接一班,甚至許多舢舨還要在橫跨兩岸的會安橋下(Cầu An Hội)。此外,會看到許多小孩或婦女在河岸賣起水燈,雖然也只是折的比較漂亮的紙,可能這也是他們賺錢的方式之一。雖然不大環保,有興趣的還是可以放水燈看看。
白天是黃色城市,到了夜晚,會安搖身一變成為「燈」的城市。除了河岸放的水燈外,古城街上亮起了五顏六色的燈籠,讓會安閃耀地更顯古意。如果不是只想看燈籠,走過會安橋到對岸的夜市,有許多攤販賣著燈籠,不妨就買一顆提著,真的有回到過去的感覺。對了,會安古城農曆每個月的十四號都是「燈籠節」,古城會熄燈,只留下燈籠發光。賊是沒去過,大家可以挑挑這天去會安賞燈!
參考文獻:
UNESCO
https://whc.unesco.org/en/list/948
會安古鎮:一座越南古城與大明皇朝的往事
https://gushi.tw/hoi-an/
HOI AN’S NEW WAVE OF FASHION
http://discovery.cathaypacific.com/hoi-ans-new-wave-of-fashion/
http://rodinwu.blogspot.com/2014/10/chinese-assembly-halls-in-hoi-nov-26.html
Comments